李彦宏:只专注做一件事
第一次走近李彦宏,那时是2002年秋,百度刚从北大资源宾馆搬到海泰大厦。在9楼那间“作战室”里,34岁的李彦宏充当了颠覆者角色,几乎在同一时间发起了对当时中国最大门户网站新浪和全球最大搜索引擎公司Google的挑战。 但他知道,自己真正的对手不是新浪,还是Google。为此,他制定了大胆严密的“闪电计划”。他对仅有的15名“敢死队员”下达命令:“让百度引擎在技术上全面与Google抗衡,甚至超过Google。”而对手阵地上有多达一个“加强营”(800多人)的“兵力”。这是一场看似不可能赢的战役,当时尚在住院的李彦宏拔掉针头跑回公司,给大家阵前鼓劲:“好好干,三年后我们要上市!”大家一乐,权当精神鼓舞,其实做好了当“先烈”的准备。至今仍清晰地记得,百度公司狭小门槛上那一排红色的搜索关键词,如战火一样在不停滚动、燃烧。
第二次采访李彦宏,是在2004年5月。此前一个月,迅速膨胀的百度搬入了理想国际大厦。在12楼宽敞的办公区内,我看到抱着大枕头、趿着拖鞋的员工走来走 去。而在一间叫“青玉案”或“月满楼”的会议室内,李彦宏为我讲述了几个故事,从中可以充分了解他的人生观和商业思维的成因——
其一、他说,自己初中时成绩不好,但经过两三个月的临阵磨枪,居然考上了当时市重点中学——阳泉一中。这让尝到了“努力一把,就能成功”的甜头。后来,他考北大时如此,考托福出国留学如此,创业时和对手竞争时同样如此。
其二、初到美国时,有件小事曾深深地刺激了他——一个大雪的清晨,他开车出门,一不小心就被对面驶来的车辆蹭掉了后视镜。但因为急着要去学校,李彦宏对肇事者挥挥手说算了,然后开车走了。大出意外的是,第二天他竟然收到一张传票,对方反把他告上法庭,因为他没等交警来处理就跑了。这让李彦宏明白一个道理:感性常常于事无补,理性、冷静和对规则的尊重,才是最重要的。
其 三、1997年,他进入硅谷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每天耳闻目睹的就是哪家公司上市了、哪家股票价格一路飙升了、谁谁又通过股权赚钱上山买别墅了……这让他彻底坚信一个真理:知识不仅是来做研究的,知识是用来创富的,要学会学以致用。而他刚出国时,一句在大陆最流行的俗语是:“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 他说:“在美国,我看到这些人是靠他们的聪明才智,靠他们在学校里面所学的知识,后来经过努力变得很富有,并赢得了社会的尊重,这对我产生了很大影响。”
第三次采访是在2005年8月。采访的半个月前,百度刚刚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一年之前我看到的那些抱着大枕头、趿着拖鞋的员工们,大多变成了百万富翁、千万富翁。三年前许诺的上市计划竟然一丝不差地实现了。
再次翻检当时采访时的对话录音,我惊讶地发现:李彦宏对行业的瞻望、对公司的发展方向、对各种事物的观点和做事的方法论,当时便已经成熟,十年间几乎未变——
“你给人的感觉特别沉稳,有自己的主意,这好像与你的年龄不太符合。”李彦宏认为自己的优点是对技术非常熟悉,也很执着,看问题看方向比较准。“我和我太太从认识到结婚只有6个月的时间。我这个人一旦认准的东西,就坚定不移,而且从来不后悔,干了就干了。”
阿里巴巴和Yahoo的收购,是当时的热点新闻。但李彦宏显然对别家的事不那么热心,他只是强调,“没有哪个公司像百度这么专注”。他又再次预言:“就中国搜索引擎市场来说,我们可以清晰的预测到未来5年或者10年会处在一个高速成长的过程,百度会坚持只关注这个领域。”
先是短信,继而是博客,是当时互联网界火得一塌糊涂的产品。面对为什么不进入这些领域的问题时,李彦宏当时的回答,放到现在百度收购91无线等新闻事件中同样合适。他说:“做事情要看一些长远的东西,而不是眼前的利益。也许你做这个是亏的,但有战略意义;也许做那个很赚钱,但它也许会使公司长期发展动力变得不足。你看现在的短信那么火,百度一直没不去做,因为我们觉得这个东西跟搜索觉得结合点没有看清楚,虽然它很挣钱,但它不是我现在擅长做的东西。”
而在那次采访中,我们带去了一张普鲁斯特问卷。此前,我们曾请时任雅虎中国区总裁的周鸿祎填写过。在面对“你最轻视的人是谁”这个问题时,周鸿祎很直接: “要直接说名字么?李彦宏或者毛伟(当时为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主任),就这两个人!”他转身又哈哈大笑地问助手:“这样说出来是不是不好?”
同样的问卷摆在了李彦宏面前,一向随意的李彦宏却拒绝回答:“这些问题太弱智了!”他说自己没兴趣回应那些攻击,“你把精力花在这上头,必然在其它方面的投入就变少了,我觉得精力最好还是花在产品开发上,放在技术的提升上。”
比轻视更让人难堪的是无视。据闻,一次百度内部会议上,当李彦宏听取了大家准备回击奇虎360周鸿祎的方案时,只淡淡地说了一句:“留着吧。”
- 上一条:
- 如何让成交客户扩大再销售或实现转介绍?
- 下一条:
- 自我管理